農(nóng)歷臘月二十四,也就是傳統(tǒng)的小年。據(jù)民俗專家介紹,北方稱“掃塵”,南方叫“撣塵”,都是意在清除所有污濁,將不順、不快一并清掃干凈,掃地出門,以一番新的氣象迎接新年。年關將至,年的味道,越來越濃。心的迫切,越來越重......
“每逢佳節(jié)倍思親”,心里的牽掛在時間車輪的輾軋下,就仿佛隨之肆意飄揚的塵土,任誰都不能將其輕易撫去,除非親自回家看看,哪怕只是摸摸媽媽粗糙的手,看看爸爸花白的發(fā),然后一邊感嘆時間的無情飛逝,一邊相聚著迎接新年的到來。
大約是十幾歲的時候起,總聽大人說,現(xiàn)在年味兒淡了,當時不覺得怎樣,反正是過年嘛,有一萬個理由懶散,能養(yǎng)肥了膽子不寫寒假作業(yè)就好,似乎忙里偷閑,就是過年的精髓。后來連過年的儀式也越發(fā)精簡——不再為了年夜飯忙碌好幾天、不再把新衣服留到年三十才穿、連對過年的期許都少了,才漸漸覺得丟了什么。
究竟什么是年味兒呢?是熱氣騰騰年夜飯的滿足感?全家圍坐在一起的熱乎勁兒?還是爆竹聲聲里的煙火氣?似乎都有,但又不盡然。
年前回娘家過小年,感覺還是越鄉(xiāng)土的地方越保持了原生態(tài)的風物,年味也就越濃。家家戶戶都樂于折騰,也喜歡交流:不厭其煩地做些傳統(tǒng)吃食,不在于貴,而在于費時費力,親情大概也就是在嘮嗑聲,勞作中愈加濃厚的吧!蹄膀燉到酥爛、口條鹵至入味再蒸到膠質(zhì)都出來,連不經(jīng)意的一盅米酒,也是精心釀制的。一桌年菜,總是七份食材、八分時間、九成心意,才吃得出十足的年味兒來。大約是準備又周折、制作又費時,成果才格外讓人有滿足感。雖然現(xiàn)在都流行在外吃團圓飯,不用過多花費時間、精力,坐著就能吃到美食,然而卻也少了些味道,我想大概都遺漏在“廚房的角落里”,飄散在“裊裊的炊煙里”了吧。
其實淡的倒也不一定是年味,只是隨著時代的變遷,春節(jié),這一古老的節(jié)日,也必然就染上了時代的色彩,顯示出時代的特點。除了它本身那千年不變的文化底蘊外,春節(jié)畢竟是可以摻進些新鮮的現(xiàn)代元素的。而為什么說年味兒變淡了呢?不是因為習俗和儀式變了——每一代人都有屬于他們的儀式,而是人會隨著成長,越來越明白,這種暖烘烘、彼此真誠相愛、用心祝福的氛圍,隨著時間流逝,日益變成一種桃花源般的存在。不是年味兒變淡,而是長大了。
年味家鄉(xiāng)濃,家鄉(xiāng)的年味是舌尖上的鄉(xiāng)愁,是揮不去的記憶。什么是年味?年味就是全家團圓的喜樂氣氛;就是晚輩孝敬長輩圍坐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;就是屋外煙花閃耀飄進鼻內(nèi)的一股幽香;就是媽媽忙前忙后做的一頓年夜飯中的餃子;就是逛廟會看著舞龍吃著糖瓜兒仿佛又回到童年的一種享受;就是不管認識不認識,見面都說過年好的那種友好感覺;就是家家戶戶都貼上喜慶對聯(lián)迎接新春,慶祝新的開始;就是滿大街掛滿了紅燈籠充滿了祝福話語的那種氣氛……我們總是失去了才知道珍惜;總是向前奔跑而忘了回頭看看;總是以為長大后世界就能按照我們想的運轉(zhuǎn),但是長大后才明白,“夏洛特煩惱”誰都有。
“逝者如斯夫,不舍晝夜”,那些已經(jīng)消失的,又或已經(jīng)消失在塵埃里的,除了一聲感慨,我們也無能為力。既然如此,何不好好用心感受它,保護它,讓它不僅活在記憶中,而且長久地存在于世,讓我們的孩子們,孩子的孩子們,都能有機會享受其中,而不只是在冷漠的字里行間觸摸年味兒。